新闻动态

无所不在的胃气丨《解构脾胃论》10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1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第二篇应该是脾胃论里字数最少的一章了吧,但实在没想到我为此所花费的准备时间还要超过第一章,还得分两期…

在本篇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做了多年税务官的“成果”,在古代医论里,破天荒地使用起了“中位数”这个概念哈~当我搞明白的那一刻,实在是忍俊不禁,东垣的有趣也随之跃然纸上了~

后世不少人搞偏了此章的重点,实际上李东垣的拳拳之心从未改变过,并且在本书开篇继引用《内经》的理论依据后,急急忙忙地全盘亮相出来,即:

什么都可以变,什么都在变,唯有胃气不变,唯有胃气常在!

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…

无论你是否留意,无论你是否感知到,但只要你肯回头,任何时候,胃气都会喊一声:“我在~!”

哈,这里东垣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那么啥时候胃气才开始生灭了呢?命数差不多走到尽头的时候,直至“无胃气者死”。

无论你之前/现在秉持着什么样的中医理论观点,都先暂且放在一边,让我们来看看东垣这段话到底在说些什么?

“五行相生,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循环无端,惟脾无正行,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。”

我们常常统说五行或五脏,但《内经》里还有“四脏”的概念,即不包括“土”的另外四行。

比如上一章里,东垣就引用过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篇的“…毛脉合精,行气于腑,腑精神明,留于四脏…”

古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?

这是由作用的本质区别所决定的。

在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篇里,古人写道:“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时长四脏”。意思是,其余四脏在一年四季里都靠脾胃的运作来长养。

所以,《内经》里所谓的“脾不主时”,或东垣笔下的“脾无正行”,都是在指脾没有一个特定的主令时间,而是深入渗透于一年的任何时刻,“土运临四季”(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)。

至于“各十八日寄治”,则是在每个季度的这十八天里,相对更具旺象,也就是李东垣所写的“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”。

古人那会儿把”胃气”超拔于其他脏腑之气,也是在为医理上的贯通做铺垫。

我们大多都知道,脉无胃气为死征。

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篇即主要围绕此课题。古人说,人体的各个脏之气没法独自通行抵达于手太阴的气口脉处,必须由胃气来进行运送。因而,当人体正常运行时,气口脉的每一部里都必然同时包含胃气,即平人之常气;但当生命衰败时,胃气近绝,气口脉就难有胃气相伴了,而仅剩下最后滞留的各脏之气独存,也就是“真脏脉”。

但无论是脾胃之气恒常于四时,还是胃气恒常于气口,都是因于同一个人体运作的依据,即:“人以水谷为本”。

“四季者,辰、戌、丑、未是也。”

这里要先具备最基本的“天干地支”的概念。

“十天干”为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

“十二地支”为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
划线部分对应五行之“土”。

可见这里的“辰、戌、丑、未”属于地支。

你看四者均分于十二地支里,每次都出现在其余四行的交替之际,比如丑土就位于“子水”与“寅木”之间,“辰土”就位于“卯木”与“巳火之间”,等等。这也就是《内经》与李东垣所说的,土在每季之末都有其旺象之期。

“人身形以应九野,左足主立春,丑位是也;左手主立夏,辰位是也;右手主立秋,未位是也;右足主立冬,戌位是也。”

东垣的这段文字出自于《灵枢·九针论》,不过原文内容要长得多,他是单独把关于“土”的内容给摘录了下来。

《灵枢·九针论》里关于“土”的原文为:“左足应立春,其日戊寅己丑;左手应立夏,其日戊辰己巳;右手应立秋,其日戊申己未;右足应立冬,其日戊戌己亥”。

意思是,立春日为戊寅日或己丑日;立夏日为戊辰日或己巳日;立秋日为戊申或己未日;立冬日为戊戌日或己亥日。

古人的“日”字之前,是一对天干与地支的组合,比如“戊寅日”之“戊寅”,“戊”为天干,“寅”为地支。而四个节点的日期里,都有一个为“土”的地支。立春为“丑”;立夏为“辰”;立秋为“未”;立冬为“戌”。

既然“脾主四肢”,因而李东垣就以“土”之四名,命名了四肢对应的四个方位。

“戊湿,其本气平,其兼气温、凉、寒、热,在人以胃应之;己土,其本味咸,其兼味辛、甘、酸、苦,在人以脾应之。”

好了,“中位数”内容来了哈~

先把这段文字里的背景知识介绍下。

上面的“辰、戌、丑、未”,是地支里的“土”。这里的“戊、己”则是天干里的“土”。

又,戊为阳,己为阴;腑为阳,脏为阴。

因此,戊对应胃,己对应脾。

又,阳为气,阴为味。

因此,戊胃对应气,己脾对应味。

又,“土湿”是古人对脾胃的代称之一,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有言:“风气大来,木之胜也,土湿受邪,脾病生焉”。

又,胃喜润恶燥,脾喜燥恶湿。

因此,东垣这里将“戊胃”写成“戊湿”,将“己脾”写成“己土”。

假如说我们对于这段文字里写的戊胃之气“本平”,好像还能理解的话,那么己土之味“本咸”就实在不好理解了。

事实上,假如你对己土之味“本咸”理解不了的话,反过来说明,你并没有正确理解李东垣这里的戊胃之气“本平”。

两者要么全理解对,要么全理解错,不可能一半一半。

为啥嘞~?

因为这里的“平”与“咸”,皆为中位数!

中位数,是我们中学数学里的基础内容哈,尤其适用于正态分布数据的均数计算。其计算方法为:“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,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,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,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。”

看起来有点复杂,实际上很简单。

比如,温凉寒热平,就是五个数组成的数据组。你先按照顺序重新排列为:1热2温3平4凉5寒,或1凉2寒3平4温5热。无论你是按照由热到寒的顺序排,还是由寒到热的顺序排,中位数都是第三个数值,即“3平”。

又,酸苦甘辛咸,看起来是五个数组成的数据组,实际上是三个数值:酸苦、辛甘、咸。因为“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”。因而,“咸”就成了中位数。

假如你用寻常的那套五味对五脏,就会认为咸入肾啊,怎么成了己土的本味了?

难道你忘了刚才我们说的么?

土,always在~!且以一己之力统行四脏。

看起来是“咸入肾”,实际上是“土主-咸入肾”;看起来是“酸入肝”,实际上是“土主-酸入肝”;看起来是“辛入肺”,实际上是“土主-辛入肺”;看起来是“苦入心”,实际上是“土主-苦入心”。

温凉寒热之气,亦是如此,皆由“土主”,才能令四脏行四气。

也就是说,“土”同时掌管五气与五味。平,位于五气之中;咸,位于五味之中。取其中位数为代表,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偏颇。

其实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“咸”字,李东垣要表达的是:脾胃兼五气兼五味。

可以说本篇从开头到这里,东垣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,即“脾胃”无所不在。自然时空里是如此,人体结构里是如此,水谷之气味亦是如此。

如此铺陈,才有了本篇东垣真正表达的最重要的学术/诊疗观点:

“不定”!

“脾胃兼化,其病治之,各从其宜,不可定体;”

类似的表达,在《脾胃论》里还出现过一次,即“脾胃胜衰论”篇里的“经云:

“病有逆从,治有反正,除四反治法,不须论之。其下云:惟有阳明、厥阴,不从标本,从乎中也。其注者,以阳明在上,中见太阴,厥阴在上,中见少阳为说,予独谓不然,此中,非中外之中也,亦非上中之中也,乃不定之辞,盖欲人临病消息,酌中用药耳。”

对以上这段文字,本篇暂时不进行展开,之后会在介绍那篇时再具体说。我们目前要知道的是,李东垣认为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,不应遵循于“标本”之说。

关于“标本”,《内经》里的意思有多种。

最有名的是“先来-后到”,如《素问·标本病论》篇。此篇诞生了直至今日仍耳熟能详的:“小大不利治其标”。把通利大小便始终罢在第一位!

古人说:“先病而后逆者,治其本;先逆而后病者,治其本。先寒而后生病者,治其本;先病而后生寒者,治其本。先热而后生病者,治其本。”再结合:“病发而有余,本而标之,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。病发而不足,标而本之,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。”

尤其是其中的“病发而不足,标而本之,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”,即发病后,体虚正气不足时,则先治其标(“不足”),后治其本(“病发”)。可见,这里的“标本”是先来后到的意思。

一般情况下,先处理最初出现的问题,而后处理伴随出现的问题。但在“中满”/“小大不利”/“病发而不足”之时,先处理“标”,再去处理“本”。

还有就是东垣在痈疽疮疡门的引文里写到过“标本”,说“标本不得,邪气不服”,则出自于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。在那篇里,“病为本,工为标”,“标本不得”的意思是没能精确对病/症治疗。

而李东垣在这里认为治脾胃手法“不定”,不从标本,依据是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篇的“少阳太阴从本,少阴太阳从本从标,阳明厥阴不从标本,从乎中也”。

对于阳明厥阴“从乎中也”,是为“不定”之意,最初是其老师张元素的理解。

“肝肺之病,在水火之间,顺逆传变不同,温凉不定,当求责耳。”

又由于肺为手太阴,肝为足厥阴,因此在处理涉及肝肺两脏的疾病时,也要遵循“不定”的治疗准则。

这里的“水火”,是指午火之心与子水之肾,属水火之两极,而肝肺在其之间。

因此,尽管肺其性为凉,肝其性为温(“暄”),但在具体治疗时仍要根据具体情况,来予以“不定”的处理。

本篇最后的这两句话,都会在之后介绍“脾胃胜衰论”时更深入展开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